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刘延常教授来研究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李秀亮 时间:2019-10-09 浏览量:

109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书记刘延常教授应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邀请,作了题为“齐鲁文化的考古学解读”的学术报告。

刘延常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山东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经历和思考,围绕齐鲁文化起源、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精神的学术阐释,并深入揭示了考古学在研究齐鲁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价值。

报告首先利用现有考古资料,对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山东地区古国文化遗存以及山东地区周边周代文化遗存进行了重点解读,并认为齐文化、鲁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莒文化、莱文化以及泗水中游的滕文化、薛文化、邾文化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所代表的夷人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底色之一。接着,从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和都城、大型墓葬和出土青铜器及其铭文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齐、逢、纪、莱、莒、鄅、郯、邿、鲁、滕、薛、小邾、邾等13个古国文化遗存的详细面貌和自身特征。刘教授认为,上述诸东夷古国和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国,作为文化大传统的古国文化遗存,是齐鲁文化形成的主导力量,与考古学文化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点。随后,通过分析山东地区出土的吴、越、晋、燕、楚等东周诸古国文化遗存,重点解读了他们与山东古国间的政治往来和文化融合。在刘教授看来,这种交流与融合,是齐鲁地域文化形成中必不可少的外在动力,它有力展示了齐鲁文化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

在梳理与分析上述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报告重点阐释了齐鲁文化的形成机制和齐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就齐鲁文化的形成机制而言,文化融合是解读齐鲁文化的金钥匙。山东境内诸考古学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与互动,是齐鲁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的融合演变,诸古国文化遗存的交流融合以及与周边古文化古国的互动交流,为齐鲁文化的最终形成搭建了成功的平台。其中,齐国的争霸称雄,文化扩展,是齐鲁文化的交流融合的集大成者;鲁国对周礼继承、传播,是礼崩乐坏、战乱时代的精神砥柱,是文化传统的坚守与传承,是齐鲁文化重要特点的创造者;其他众多古国的存在与交流,均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融合的积极参与者,是齐鲁文化灿烂的组成部分和融合催化剂。就齐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而言,东夷文化是山东地区古代文化的基因,龙山文化逐鹿中原与中原地区及其他文化融合,商文东渐与东夷文化再度融合,形成不同区域特点。周文化与东夷文化、商文化和地方文化第三次融合,夷、商、周文化的融合与继承,是齐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最后,刘教授强调,在当今齐鲁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过程中,考古学应发挥其独特作用。考古学能够对历史文献、思想文化、哲学、儒学研究和弘扬传承齐鲁文化诸多方面提供可视可触可用的实物资料。考古学应该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结合,跨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与综合研究,为挖掘、阐发、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新贡献。

    在报告点评阶段,江林昌院长指出,刘教授的学术报告,高屋建瓴,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刘教授不但从考古学角度深入探究了齐鲁文化的起源历程,而且对齐鲁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类学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和学理分析。希望以此次报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刘教授本人以及山东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协同创新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qiluwenhu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